图书介绍

数据通信系统与网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数据通信系统与网络
  • 徐树模编译 著
  • 出版社: 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77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据通信系统与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传输介质1

1.1 简介1

1.1.1 类比与数位信号1

1.1.2 调变解调器2

1.1.3 A/D转换2

1.1.4 资料通信3

1.1.5 信号再生3

1.1.6 总结4

1.2 明线路4

1.3 成对电缆4

1.3.1 资料通信5

1.3.2 内部与外部布线5

1.3.3 损失5

1.3.4 资料传送率6

1.3.5 用户回路8

1.4 同轴缆线9

1.5 导波管10

1.6 光纤11

1.6.1 缆线11

1.6.2 性能特性11

1.6.3 渐层型光纤13

1.7 无线电14

1.7.1 低於3GHz的频带15

1.7.2 高於3GHz的频带16

第2章 传输业者与法令规章19

2.1 历史的回顾19

2.1.1 共同传输原则的起源19

2.1.2 早期的电话法规20

2.2.1 1934年的通信法案22

2.2 法规的架构22

2.2.2 法律案例26

2.3 自从1934年以来工业及规章的发展情形26

2.3.1 1960年以前的市场型态及法规27

2.3.2 1950年代的决定性影响27

2.3.3 1960年代管理上所遭遇的钝性29

2.3.4 竞争性政策的发展30

2.3.5 无法规化——未来的趋势35

2.4 目前业界及法规的结构39

2.5 未来的问题及趋势44

第3章 调变解调器、多工器、及集讯器47

3.1 简介47

3.1.1 调变解调器47

3.1.2 多工器与集讯器48

3.2.1 调变解调器50

3.2 调变解调器的种类与介面50

3.2.2 介面调变解调器55

3.3 音频级的传输通道57

3.3.1 作资料传输时应注意事项57

3.3.2 调节过的线59

3.3.3 符号间干扰、视样式及线上错误61

3.3.4 可适应的等化器及回应消除器64

3.3.5 错误统计67

3.4 数位调变与解调68

3.4.1 对调变的需求68

3.4.2 二元频移按键68

3.4.3 相移按键及正交调幅调变70

3.4.4 资料拌码82

3.5 调变解调器的特殊性能及用法83

3.6 多工器85

3.6.2 公共传输业者的多工方式86

3.6.1 多工器的型式(声音与资料)86

3.6.3 终端用户使用的多工87

3.6.4 智慧多工器90

3.7 集讯器98

3.8 现在及未来102

第4章 通信协定105

4.1 简介105

4.2 选择副网路通信协定109

4.2.1 副网路中的一般问题109

4.2.2 链控制程序:第二层111

4.3 一个例子:CCITT X.25界面及其链通信控制协定114

4.3.1 X.25简介114

4.3.2 HDLC基本观念115

4.3.3 X.25第二层:LAP的资料透通性115

4.3.4 HDLC传输116

4.3.5 X.25 LAP链控制与连结117

4.3.6 X.25 LAP的错误控制及流程控制118

4.3.7 X.25 LAP型态119

4.4 主层次的通信协定119

4.4.1 基本原理1:理论模式120

4.4.2 基本原理2:通信协定的作用123

4.4.3 基本原理3:特殊的主/主通信协定目标123

第5章 私用交换分机的区域网路125

5.1 简介125

5.1.1 个人电脑的世纪125

5.1.2 孤立的自动化办公室125

5.1.3 区域网路126

5.1.4 区域网路的限制128

5.1.5 本章的架构128

5.2.1 资料通信相对於声音通信129

5.2 目前的资料通信与需求129

5.2.2 连结、虚连结及通信130

5.2.3 ISO OSI:一个资料网路模式130

5.2.4 基本的通信问题132

5.3 PBX135

5.3.1 历史简介135

5.3.2 对PBX作定义136

5.3.3 PBX的结构与进展137

5.4 具体层次:频宽、介质、拓扑138

5.4.1 类比及数位信号139

5.4.2 在数位系统中资讯的逻辑表示法141

5.4.3 串列与并行传送141

5.4.4 同步与非同步传输142

5.4.5 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传输143

5.4.6 线:介质及拓扑144

5.5 交换的概念与系统146

5.5.1 频宽资源146

5.5-2 空间分隔与时间分隔交换148

5.6 PBX控制装置152

5.6.1 公共控制结构153

5.6.2 储存程式的控制155

5.7 可靠度158

5.7.1 网路性能的三项指标159

5.7.2 声音与资料的可用度159

5.7.3 硬体技术:模组性及冗余性160

5.7.4 自我诊断161

5.7.5 错误志入与远端诊断162

5.8 PBX在资料通信上的应用162

5.8.1 用PBX连结主电脑与终端机162

5.8.2 资料呼叫处理软体164

5.8.3 连结用户与远端主电脑166

5.8.4 通信协定的转换与网路间的通信167

5.8.5 处理器间的通信170

5.8.6 整合式声音/资料服务172

5.8.7 未来的服务175

5.8.8 PBX LAN特性总结176

5.9 系统管理177

5.9.1 系统管理功能177

5.9.2 组态及服务的限制177

5.9.3 地址资料库管理178

5.9.4 网路监督178

5.9.5 结论178

6.1.1 网路181

6.1.2 区域网路181

6.1 简介181

第6章 基频带区域网路181

6.2 区域网路的历史183

6.3 基频带区域网路的分类185

6.4 分布技术188

6.4.1 电缆技术188

6.4.2 光纤技术190

6.4.3 在不同网路拓扑中的应用192

6.4.4 IEEE 802.3缆线193

6.5 存取通信协定194

6.5.1 CSMA/CD195

6.5.2 汇流排上的符记通过197

6.5.3 符记环网路198

6.5.4 分时多入199

6.5.5 轮询接达201

6.6.1 何谓“性能”202

6.6.2 影响性能的资料率202

6.6 性能202

6.6.3 负载:有多少工作站要使用此传输通道?203

6.6.4 错误状况:原因及结果207

6.7 区域网路标准209

6.7.1 逻辑链控制210

6.7.2 介质接达副层次210

6.7.3 实质层次的定义211

6.7.4 其他标准211

6.7.5 其他非标准化的网路212

第7章 宽频带区域网路213

7.1 简介213

7.2 定义213

7.3.2 资料共用214

7.4 联合通信系统214

7.3 资源及资料共用214

7.3.1 资源共用214

7.5 宽频带系统的优点215

7.6 调变解调器217

7.7 实际的设备219

7.8 频率配置222

7.9 拓扑222

7.9.1 星状拓扑223

7.9.2 环状拓扑223

7.9.3 汇流排拓扑224

7.10 私密及安全224

7.10.1 加值型网路225

7.10.2 私密及安全问题225

7.12 网路私密及安全226

7.11 美国国防部电脑安全中心226

第8章 电脑及通信安全229

8.1 问题的本质229

8.2 对电脑/通信系统的威胁229

8.2.1 实际安全问题230

8.2.2 人员的问题231

8.2.3 程序上的问题231

8.2.4 通信上的问题231

8.2.5 电脑系统的问题231

8.3 保护措施234

8.3.1 通信安全234

8.3.2 资料编码标准法236

8.3.3 链编码237

8.3.4 端与端间编码237

8.3.5 分配键238

8.3.6 公共键编码239

8.3.7 电脑安全性240

8.3.8 信托电脑系统241

8.3.9 参考监督器观念241

8.3.10 存取控制规则242

8.3.11 信托电脑系统评估标准243

8.3.12 安全核心系统245

第9章 区域网路的标准249

9.1 简介249

9.1.1 LAN通信协定与OSI模式249

9.1.2 LAN标准的演进250

9.2 IEEE 802区域网路标准252

9.2.1 逻辑链控制副层254

9.2.2 CSMA/CD汇流排255

9.2.3 符记汇流排261

9.2.4 符记环264

9.3 其他通信协定的问题266

9.3.1 终端机介面267

9.3.2 主电脑介面268

9.3.3 网路管理与控制269

9.3.4 网路间通信270

9.3.5 较高层次的通信协定272

9.4 目前状况与未来的方向272

第10章 错误控制275

10.1 基本的编码观念276

10.1.1 影响选择错误控制方式的一些问题276

10.1.2 编码方式与特性277

10.1.3 频道特性279

10.1.4 编码上的限制281

10.2.1 基本观念与特性285

10.2 线性区域码285

10.2.2 循环码287

10.2.3 错误侦测码289

10.2.4 二元错误更正码290

10.2.5 李得一所罗门码294

10.3 回旋编码296

10.3.1 回旋码的结构296

10.3.2 对率-l/n二元码作拜得毕解码301

10.3.3 对率-k/n二元码的拜得毕解码310

10.3.4 对非二元频道的拜得毕解码314

10.3.5 序列解码317

10.3.6 回授解码321

10.4 在脉冲-杂讯频道上的错误控制321

10.4.1 自动重复请求(ARQ)321

10.4.2 脉冲-错误-更正码321

10.4.3 ?空322

热门推荐